1,关于“锁子”的传说和来历:
旧时客家,小孩满月有戴锁和镯子的风俗。这个风俗还有一个传说。
传说,钟馗生得豹头环眼,面如锅底,满脸络腮胡子。有一年京城开科取士,钟馗辞别妹妹,赴京途中结识了考生杜平,结成好友,一同进京赶考。
科考结束,论文才钟馗应为头名状元。但当朝天师借口说钟馗长得丑陃,便偷梁换柱,调换了考卷,使他的亲戚成了头名状元。钟馗气恨交加,悲愤而死。
钟馗死后来到阴间,他向阎罗王诉说了自己的冤屈,阎罗王派值日鬼去查访,确实有此事。阎罗王告诉钟馗,这当朝太师是个漂流野鬼转世,生死簿上没有他的名字,所以不受管辖。另外,阎罗王以说:‘你本是栋梁之材,阳世上皇帝不点你为状元,我封你为捉鬼状元吧。此后,钟馗便带领人马在世上捉拿作恶的野鬼。
有一天夜里钟馗托梦给他的好朋友杜平:“现在我最挂心的就是我妹妹,她身边没有一个亲人,孤苦伶仃,无依无靠,我把她托付给你,你娶她做妻子吧。”
后来钟馗妹妹怀胎十月,生了一个男孩。钟馗得知妹妹生了男孩,自己当了舅舅非常高兴,他找到判官的生死簿,看看自己的外甥将来有多大的出息。可是查了半天,也没查到。原来这个外甥是个漂流的野鬼投胎转生,目的是想逃避钟馗的捉拿而投胎到钟馗妹妹家。钟馗想:如果把这个野鬼捉来,妹妹也经不起这样的打击。如果不捉呢,又怕这孩子长大后,成为人世一大祸害。于是,钟馗用银仿制自己捉鬼的工具脖锁,手铐,脚镣来管制自己的外甥。
孩子满月那天,钟馗化作人形来到妹妹家,将银制锁挂在外甥的脖子上,把镯子套在外甥的两只手腕和两只脚腕上。他一句话也没有说,向妹妹和妹夫施一礼,就走了。
钟馗走后,亲戚朋友都来贺喜。看见孩子脖子上挂的银锁和手上脚上戴的镯子,非常漂亮,都感到惊奇,问是谁送的。钟馗妹妹说;“是孩子的舅舅”。
世人看到小外甥戴上脖锁和手镯后,聪明伶俐,活沷健壮,长大后成了一个有用的人才。所以纷纷效仿,从那以后,民间就留下了小孩戴锁和镯子的风俗。
2,还有一种说法如下:
“锁,古谓之键,今谓之锁。”《辞海》对“锁”的解释是:“必须用钥匙方能开脱的封缄器。”。“封缄器”三字运用颇妙,就是说它既可以封缄房门,也可以封缄容器(包括箱子、抽屉)等私密空间,既防盗和又私密。锁的功能与夜不闭户、路不拾遗的理想社会情状是相背离的。
锁,总是私有制的产物,没有私有制,财产共有,自然不需要锁具。在远古社会,最早的锁是木制的,构造自然相当简单,可能是一种作为一种象征性物件。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,中国就有了木结构锁。中国锁具历史悠久,据出土文物考证和历史文献记载,锁具发展至今有五千年历史。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之“骨错”、“石错”就是锁钥雏形。“觿”,古代用骨头制的解绳结的锥子,就是古代钥匙的雏形。所以“觿”属我国最古老的锁具之一。
本文不考证锁具起源,专谈一种“长命锁”的起源以及它与风俗的关系。明清之后儿童的颈上多了一种饰品——长命锁。其实,它是由古人佩戴“长命缕”的习俗演变而来。在讨论端午节习俗时,大家都知道这个节日有佩长命缕的习俗,其实,这个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。据《荆楚岁时记》、《风俗通》、《岁时广记》等古籍记载,汉代起,每逢端午节,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,以避不祥。到了魏晋南北朝时,这股丝绳被移到了妇女臂上,渐渐成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臂饰。“五色丝”之流行,不仅用于端午,还用于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。那个时候,五月被称为“毒月”、“恶月”,战争频仍,瘟疫流行,灾荒不断,广大人民渴望平安,所以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,缠绕于妇女和儿童手臂,以祈求辟邪去灾,祛病延年。
到了宋代,这种风俗,继续存在。不仅流行在民间,还传入宫廷,除妇女儿童之外,男子也可佩之。每到端午节前,皇帝还在长春殿亲自将续命缕赏赐给近臣百宫,以便他们在节日佩戴。宋代称这种五彩丝绳编结物为“珠儿结”、“彩线结”,可见其形制已较复杂。除丝绳、彩线外,还穿有珍珠等物,在当时京都等地的街市上还有不少店铺和市贩,专门以销售这种饰物为生。明清以降,未成年佩戴长命锁的习俗,流传甚广,影响至深,成为各地、各民族很重要的习俗,在有的地方长命锁也叫“百家保锁”,类似“百家衣”,小孩出生后,小孩家人挨户乞讨,每户要得一文钱,然后把这些钱另铸成一把锁挂在小孩脖子上,为了是用百家福寿锁栓他的生命。这种做法在北方很流行,北京称为“化百家锁”。南方习俗稍有不同,把七粒白米和七叶红茶用纸包好,送给亲朋,亲朋还赠碎银,用碎银铸成锁,正面镌刻“百家宝锁”,反面镌刻“生命宝贵”等,把锁系在小孩脖子上。
风俗变迁,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,通常用于儿童,并成为一种儿童颈饰。一般多用于小儿满周岁时,百索的进一步发展,就成了长命锁。长命锁经过在民间的长期流传,其中凝聚了工匠们的智慧和父母们的美好愿望,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,长命锁的从最初的五色丝绳,到明清代演变成了五花八门、别开生面的民间艺术品,从传世的明清两代以及民国的长命锁中,我们可以大致看到:以盼望健康长寿而制作成的狮子绣球、莲花寿桃;以望子成龙而制作的麒麟送子、五子登科;以求大富大贵而制作成的双鱼牡丹、肥猪元宝、刘海戏蟾等几类造型的长命锁。材质可见金银铜、玉石象牙、玳瑁、木等。
长命锁的诞生和演变,虽然来自农耕社会,农耕时代的人们靠天吃饭,势单力薄,与自然相处,广大民众祈求不可知的上苍来保佑自己和自己的子孙,发展到今天,这种民俗传统,已经远远地超越了迷信。在当今的后工业时代,这类完全依靠工业化大机器上生产出来的长命锁,却让我们汗颜。中国人的精神气质,不能中断在冷酷的机器中,回归历史传统,弘扬传统文化,应该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。
3,在民俗中开锁子的趣味风俗:
“开锁”,又称“圆锁”,是一种成年仪式,也称十二岁大生日。“开锁子”有着固定和繁琐的程序,古代主要流行在我国北方,现在山西、山东等部分地区仍在延续着这一传统。
一、挂锁子
要开锁子就必须先挂锁子,按照当地风俗,认为挂锁子也就是把孩子“锁”起来,俗称“坐监”,认为挂锁可以让孩子“成人”,孩子的祖父母或父母更希望借锁将孩子的生命牢牢锁住,因为人们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,让孩子坐几年“监狱”就可以免去“罪行”,阎王就可以放过孩子,这样孩子就可以健康地长大成人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挂锁似乎同西方的护身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挂锁的孩子一般都是家族里深受长辈喜爱的孩子,没有男孩女孩之分;还有一些多病爱哭的孩子,家里的长辈为了祈求其健康成长,也给他们挂锁子。 第一次挂锁子的时间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农历六月初一。这一天,孩子首先要认干妈,干妈一般都选灶王奶奶,以求她能保佑孩子。随着习俗的演变,现在有很多孩子挂锁子认“善老妈妈”作干妈。“善老妈妈”也就是巫婆的意思,据说她可以保佑孩子健康。
六月初一这天要给干妈摆供,挂锁子的孩子要给干妈磕头,就是行认干妈大礼。然后孩子的祖父母(一般都是祖母)把用红绳拴着的两枚铜钱摆在供桌上,以示“挂上了锁子”。以后每年的阴历六月初一,都要用红绳拴两枚铜钱挂在灶王奶奶或善老妈妈的画像下,一直到十二岁。 所谓的“锁子”,其实是用红绳拴住的两枚铜钱。也因为锁子的特殊性,孩子带锁子不必像戴项圈一样随身携带十二年,而是把它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,打开之前再取来带上。
二、开锁子
孩子十二岁时的六月初一开锁子。开锁子仪式是个很重要的仪式,它在一个人一生中的地位不亚于结婚生子,亲朋好友甚至同村很多人都要被邀请参加,其中最重要的要有一个跟挂锁孩子同岁同性的孩子,还有十二个不同姓氏的成年人,这十二个人要有男有女(有些姓是犯忌的,不能请,如:“王”谐音为“亡”)。 开锁子前,孩子的长辈要为其找一个“陪监的”,这个人要与开锁子的孩子同岁,性别也要一样。
所谓“陪监”,也就是陪着被挂锁的孩子“坐监”,当然无论“坐监”还是“陪监”,这都是人们的意念。陪监的孩子要陪同开锁子的孩子一起参加开锁子仪式。为了表示感谢,开锁子的这家要给“陪监”的孩子买一套新衣服。亲戚、朋友、邻居都要参加,并且要给开锁子的孩子买新衣服,以示庆祝。同村的人要给这家送十二个烧饼,作为庆祝孩子成人的干粮。开锁子前要在供桌上摆设供品,供品一般有水果、煮熟的方肉、酒等,供桌上层摆放香炉。十二个不同姓的成年人出席开锁子仪式,每人开一年的锁,将十二把锁一一打开,象征着孩子从“监狱”里放了出来。
开锁子的步骤繁琐而充满趣味:
第一步,烧香,开锁子孩子要磕头行礼;
第二步,开锁子的孩子和“陪监”的孩子钻到供桌前的八仙桌底下(八仙桌上蒙着一块大红布,桌放着装有烧饼的筐子和一把铜锁),主持人宣布开锁子开始;
第三步,十二个不同姓的人开始逐次打开摆在八仙桌上的铜锁,每个人在开锁时都要说“开监门,放监人,打发监人出了门”的口诀;然后都要从桌子上拿一个烧饼递给桌下的“坐监人”,“坐监人”咬一口,递给“陪监的”,“陪监的”也咬一口,然后递回桌上,这个过程进行十二次;
第四步,锁开过十二次后,就将十二挂铜钱烧掉,来参加开锁子的人便会抢铜钱,据说抢到铜钱的人会有好运气,用这样的铜钱给自己的孩子再挂锁子吉利;
第五步,烧完后放鞭炮以示“监门”打开,开锁子的孩子要顶一块红布从桌子底下跑出来,“陪监的”孩子在后面追,一直跑到一棵柳树下,才可以停下来。柳的谐音是“留”,含有希望孩子的生命留下来的意义;
第六步,开锁子的孩子的舅舅要拿把剃刀在柳树下等着为其剃头,其实不过只是象征性地表示一下而已。舅舅的谐音是“救救”,意思是希望舅舅可以救孩子的命,让其脱离苦海,从此可以健康成长。
整个开锁子仪式结束后,主人家要摆席宴请来参加仪式的亲戚和朋友,有的家庭的排场很大,来的客人非常多,有的甚至比结婚时都隆重。
【健康】关于小孩带锁和镯子的趣味风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