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游中,人们常常会看到寺、庙、祠、观、庵等建筑。有些人把这些建筑物统称为宗教建筑,这是错误的。又比如俗话讲“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”,其实这也是错的,和尚并不住在庙里。那么,寺、庙、祠、观、庵有什么区别呢?
下面,经涛介绍寺、庙、祠、观、庵的区别:
一、寺:
寺,si,廷也。有法度者也。凡府庭所在皆谓之寺。
释名。寺,嗣也。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。
《说文》云“廷也”,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,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“寺”,如“大理寺”、“太常寺”等。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,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。西汉建立“三公九卿”制,三公的官署称为“府”,九卿的官署称之“寺”,即所谓的“三府九寺”。汉代,九卿中有鸿胪卿,职掌布达皇命,应对宾客,其官署即“鸿胪寺”,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。相传东汉明帝时,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,最初住在洛阳“鸿胪寺”。后来鸿胪寺改建,取名“白马寺”。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。梵语中,“寺”叫僧伽蓝摩,意思是“僧众所住的园林。”隋唐以后,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,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。
二、庙:
庙,miao,从广、朝声。会意。谓居之与朝廷同尊者。声字葢衍。古文从苗为形声。
尊先祖皃(mào)也。尊其先祖而以是仪皃之。故曰宗庙。
庙,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。那时,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。《礼记》中说:“天子七庙,卿五庙,大夫三庙,士一庙。”“太庙”是帝王的祖庙,其他凡有官爵的人,也可按制建立“家庙”。汉代以后,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(土地庙)混在一起,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、地望城池之神社。“人死曰鬼”,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,还常用来敕封、追谥文人武士,如文庙——孔子庙,武庙——关羽庙。
三、祠:
祠,cí 形声。字从示,从司,司亦声。”示”指”祖先”。”司”本义为”世代从事某专业”,引申义为”专业执掌”、”专职从事”。”示”与”司”联合起来表示”世世代代专门祭祀祖先的庙堂”。本义:家族祭祀祖先的建筑。引申义:名士伟人纪念堂。
祠,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(相当于纪念堂)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,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“祠堂”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,据《汉书•循吏传》记载,“文翁终于蜀,吏民为立祠堂。及时(指诞辰和忌日)祭礼不绝。”东汉末,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,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“生祠”。由此,祀堂日渐增多。
四、观:
观,看,察看:视觉。对事物的看法,如世界观。佛教术语,意为以智慧来观察;另指道教活动场所等。
《说文》曰:”观,谛视也。”。
《庄子·人间世》:”观者如市。”。
《易·系辞下》:”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。”
观,《释名》云:“观者,于上观望也”。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“天文观察台”。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“延寿观”,以后,建“观”迎仙蔚然成风。据传,最早住进皇家“观”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。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“昆明观”。从此,道教徒感激皇恩,把道教建筑称之为“观”。
五、庵:
庵 ān 形声。字从广,从阉省,阉省亦声。”阉”意为”关门”。”广”指”房屋”。”广”与”阉”省联合起来表示”关门的房屋”。本义:不对外开放的房屋。特指: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庙。
庵,古时是一种小草屋,即所谓“结草为庵”。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“庵”,如“老学庵”、“影梅庵”。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,于是“庵”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。
以上是寺、庙、祠、观、庵各有区别,不能混淆。
【信仰】寺、庙、祠、观、庵的区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