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的伦理观

 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次序与默契,是依不同场合、身份而共遵的轨则。中国讲「伦理」最早见于《孟子》。此后,「五伦」建立便成为中国人理想社会的目标。

  佛教传入中国,在中国生根发展,许多人以为佛教只重视出世的思想,忽略对人际往来的关心;事实上,佛陀的六度、四摄、四无量心等教义,都是促进群我关系的融和。以下分别叙述佛教对僧团、僧信、朋友、工作、群己等伦理关系的看法。

  一、僧团伦理

  佛陀度化五比丘后成立僧团,以我是「众中之一」的观念,领导僧团,倡导生佛平等;随著佛弟子增多,为使僧团清净和乐,佛陀便以随犯随制方式制定戒律, 成为僧团的伦理规范。其中「六和敬」至今仍是维持僧团和乐共遵的法则。  佛教传到中国后,逐渐发展成丛林制度,尤以禅宗在「马祖创丛林,百丈立清规」 后,丛林的「四十八单」、「传法」、「传戒」、「师承」、「清规」等,为僧团树立了人事制度、生活仪礼等纲纪。例如:在职事伦理上,「住持」之下有「监 寺」,层层负责,上下有序。至于人事,或有以「戒腊」为前后,或有以「先进山门为师兄」,这种不以年龄论大小,而以先入丛林修道、受戒者称师兄的主张,打 破一般人对「长幼有序」的传统次第观念。

  再如佛教史上贵为七佛之师的文殊菩萨,在释迦牟尼佛座前却执持弟子之礼;鸠摩罗什与

佛学入门】佛教的伦理观

佛说

五辛食物为什么不能吃

2022-4-20 16:28:36

佛说

闻思修 守三业

2022-4-20 16:28:38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