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俗话常说:“人到六十,四不想”,具体指的哪四不?
衰老是自然规律,每个人都无法违背,当到达了一定的年龄后,人体的机能就在逐渐下降了,器官功能也在不断的下降,免疫力也随之降低,疾病也容易找上门,所以到达一定的年龄后,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养生意识,注重养生。 俗话常说,人到六十四不想,说的就是到达了一定的年龄后,身体才是比较重要的,健康才是最为重要的。那么这句话当中的四不想具体指的是什么呢? 俗话常说:“人到六十,四不想”,具体指的哪四不? ▲不想年龄 …...- 0
- 0
- 136
-
99%的人都无法主宰自身命运?你以为的“坏”,其实是最大的财富
每天耕耘最有趣、最实用的心理学 “99%的人,都无法主宰自身的命运或宿命,注定被收割”——恶狠狠的一句话,让人心惊胆战并惶恐不安。 诚如此言所论:1%的金字塔尖,只有人群中极其少数的幸运儿才能跻身其中。 而剩下的99%,也被。万幸的是,作为整体,人们并不在意自己是这99%中的一员,而是终日热衷于与身边能够触及到的人与事,锱铢必究,明争暗斗。 若以“云间上帝”视角审视,显然这一观点依然未能逃脱“人类…...- 0
- 0
- 160
-
南怀瑾:观想的秘密与方法
有些人初学时观不起来,不要乱想,意识上知道即可,如乱想会神经错乱。其实观想很简单,比如说我提到你住的家,你一想家,家中的样子就会起来,一提起就有,观想原就是这么简单。如果你硬去想,那是妄想,不是观想。一点不用着力就现前了。妄想是第六意识硬想,观想则等于是第七识末那识同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发起来,是独影境又不是独影境,它又是明了意识。 最初观想时观想不出来没有关系,有一点影子就可以,甚至只念念他的佛号…...- 0
- 0
- 1.1k
-
循序渐进练习观想,调适身心,荡涤红尘俗气
观想入门挺难的,尤其是对于形象思维弱的人。闭眼就是一团黑暗,脑海中没有任何具象,更不要说纤毫毕现,如在眼前了。要达到这个程度,就是有天赋的人,也要用时间来长久打磨才行。 水之清澈 观想首先要心静,尤其是初学者,要尽可能找清净的环境,最大程度排除外在干扰。同时要把心放空,把生活中那些杂七杂八乱七八糟的事暂时通通忘掉。 把心放空,各有各的办法。人的根性不同,又各有缘法,没有一定之规。我自己性格内向又心…...- 0
- 0
- 452
-
心理学:如何治愈曾经的心理创伤?下面这5种方法可能会帮到你
随着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,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自己的心理问题,曾经,这些心理问题一直被压抑,被隐藏,但却无时无刻不再影响我们的生活。 现在,它们终于暴露出来了,但又该如何去治愈这些过去心理创伤呢?心理学家给出了下面5个建议。 (1)别期望他人的改变 大多数人受到的心理伤害,是在童年时期遭受到的。可能现在,这些伤害过你的人还生活在你身旁。是你怨恨,却又离不开的人。 别指望他们会改变,更别期望他们会作…...- 0
- 0
- 273
-
心理学:治愈抑郁的“逆向思维”,能持之以恒你会更强大!
抑郁让人精神涣散、万念俱灰,很多人被抑郁的情绪所击垮,一天天变得郁郁寡欢,甚至床都起不来了,与朋友、同事关系也越来越冷淡。 抑郁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脱离社会生活,甚至远离家庭生活。这是可怕的“退化行为”,让自己龟缩到封闭、黑暗的自我世界。 如何破解抑郁症状,各种各样的方法都已经说尽,当然还有去看专业医生。这当然是对的,但是一旦如果你自己都把自己贴上抑郁的标签,那要再次摘下来是很难的,最好的方法是不要…...- 0
- 0
- 263
-
什么是冥想?为什么要冥想?
如果想了解冥想的文化背景、历史演变、学术研究。 网上有很多资料——有字面上的定义,也有学术上的定义,有从东西方不同传统、不同宗教的解读,也有从当代心理学、脑科学的解读。 从这些资料里,可以充分了解冥想的演化和渊源。 在我最早接触“冥想”这两个字的时候,也有自己猜测和想象,也会去找资料,找各种传承、各类导师的分享来参考。 但今天,我的感受是,我无法通过逻辑去理解冥想,甚至无法迫近。 对于冥想,一万次…...- 0
- 0
- 302
-
自助冥想缓解抑郁症:冥想的简单操作方法
冥想已被证明有助于缓解抑郁症。正念冥想对减轻抑郁症症状具有强烈的作用,例如消极思考、反思和无法集中注意力等症状。 虽然冥想可以有效缓解包括难治性抑郁症在内抑郁症症状,但需要注意的是,它只是治疗抑郁症手段的一部分,应采用多管齐下的方法治疗抑郁症。冥想应与治疗和其他传统方法结合使用。 下面介绍下自助冥想的一些方法。 一.使用正念冥想 坐直。有意识的冥想用于对抗抑郁症是有效的,并且对于预防经历过严重抑郁…...- 0
- 0
- 339
-
冥想的意义、方法和作用
冥想(心念趋静,深入即是禅定)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,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心灵意识和良好状态。在冥想期间,人们也许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并调节呼吸,采取某些身体姿势(瑜伽姿势),使外部刺激减至最小,产生特定的心理表象,或什么都不想。 对冥想(meditation)的可测量的效果有一些争论。批评意见认为在正常的“闭眼”休息状态和特殊的冥想程序之间没有什么生理学的差异(Holmes,1984)。然…...- 0
- 0
- 98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