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心经》原文与解释:只有理解了这句话,才能读懂心经

《心经》原文与解释:只有理解了这句话,才能读懂心经

心经原文:

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
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亦复如是。

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,无无明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,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。

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;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

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故知般若波罗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

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,即说咒曰: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

《心经》原文与解释:只有理解了这句话,才能读懂心经

心经解释:

从前,又一个善于自我观察的人,根据开悟到彼岸的方法进行了修行。他发现:“众生都是以自己的立场,判断现前情境的好坏顺逆,这个时候就产生了爱憎,和痛苦烦恼!”

菩萨对舍利弗说:舍利弗啊!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变化的,没有不变化的物质,我们的心也是这样。

舍利弗啊!眼前的境界只是一时变化,没有好、坏、顺、逆、净、垢、增、减。我们的心要像镜子一样反映当下,不要想它怎么来、要怎么去,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眼前的事,也不要去分析,这样是没有主观的想法。眼前情境没有顺逆,内心也没有爱憎区别。

大家修行到这种境界,那么就不会有烦恼的产生,也没有痛苦要消除。身心与当下合一,无所欠缺,也无所得。

虽然没有具体得到,但修行的人根据智修行成功的方法,明白了生命真相。他的心没有挂碍、无有恐惧、远离颠倒梦想,豁然顿悟。

所有的修行的人们,都可以根据心经修行的方法,修行成功。所以我们知道,智慧到彼岸的修行方法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是真实的。

大家都知道,《心经》全称为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是佛教的一部佛经。《心经》很短,不到300个字,却是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,甚至可称为根本经典之一。为什么呢?因为《心经》虽然短,却涵盖了佛教的根本要义。

《心经》言简意赅,可谓句句是精华。然而,我们要真正读懂《心经》,必须先理解其中的一句话。这句话是《心经》的核心所在,理解了这句话,整个《心经》的要义就自然会了然于心。

《心经》中这句核心之语,就是“空不异色,色不异空;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”。“空不异色,色不异空;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”这句话极为著名,几乎人人皆知。但是能真正以佛法的精髓去理解这句话的人,却并不多。

要解析这个著名的佛家名句,必须理解“色”与“空”的真义。佛家的“色”是指什么呢? 色就是指“色蕴”,是《心经》开篇所提到的“五蕴皆空”的五蕴之一(五蕴指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。色蕴主要由眼识所产生,具体是指有形有相的物质,以及能产生“质碍”的物质,也即是指一切的物质现象。

佛家将诸物归纳为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类型,我们常见的山河大地,以及人的身体,火的现象、气的现象,都属于色蕴的范畴。“空”指什么呢?就是指虚无、空无的状态

观自在菩萨深观到“空即是色”的实相,指出“色”与“空”是同样的存在,没有区别。如果能明白“色”与“空”为什么没有区别,也就懂得了《心经》,也就明白了整个佛教。

佛家研究物质的高明之处,乃是从“缘起”的角度切入。什么是缘起现象呢?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条件论。我们所看到的、看不到的一切物质现象,都是在其他条件的基础上而成的。譬如一张桌子,这张桌子不是完完全全独立存在的事物。桌子之所以是桌子,是经过人类的加工,用木料及其它材料组合而成的。再往下细分,木料是由树木得来的。木料由一颗种子长成大树,需要大地,需要阳光雨露以及其他无数条件的参与。

因此,桌子及大树都不是独立的存在,组合它们的无数条件中有一个条件消失,它们就随之消失。对于这种现象,佛家称之为“自性空”。也即是说,凡是因条件生成的物质现象,其本质是没有自性的,用佛陀的话说就是“缘起性空”。

“色蕴”因缘起而生,其性本空。“色蕴”属于物质现象,虚空也是一种高级物质,它们的本质共同点是“无自性”,故而色蕴与虚空无异。观自在菩萨所看到的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正是物质世界的实相。

世界上唯一有自性的存在是什么呢?就是佛陀所说的“佛性”。通过修证,超越五蕴、超越虚空,才能回归佛性,这正是世界的源头所在。

救赎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十大经典语句,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!

2020-7-1 9:44:49

救赎

黄帝内经

2020-7-1 9:55:46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